撰文|比鄰星如果不過癮,還有下一句——“長亭外,古道邊,一行白鷺上青天”;“不識廬山真麵目,隻識彎弓射大雕”。小編背的古詩不算多,但有限的古詩儲量時不時會發生清奇的排列組閤。那些背串的古詩詩句,有時甚至比原文更洗腦上口。其實大腦有時候也不是故意的,隻因為你的語言係統掉進瞭古詩自有的flow。大腦自有一套藝術鑒賞方式丨圖源:flicker故事要從機器人作詩講起。有群研究語言的神經生物學傢,想看看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——古詩,是如何被大腦理解的。於是設計瞭這樣一個實驗。他們將18000首絕句導入專門開發的人工智能程序,讓AI學習分析其中的結構,學會創作絕句。照葫蘆畫瓢的過程並不算難,畢竟絕句有很統一的語言結構。要麼是五言四句,要麼是七言四句。通常第二句和第四句結尾押韻。有件事要特彆注意,絕句工整的結構更多是韻律上的,在語法和語義上並沒有統一的規律可循。點擊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bhhaSrItz1CwpbsCBrMXJQ讀絕句(X.Teng,M.Ma,J.Yang,S.Blohm,Q.Cai,andX.Tian(2020).ConstrainedStructureofAncientChinesePoetryFacilitatesSpeechContentGrouping.Curr.Biol.30.)前兩句描述自然現象,後兩句升華到人生觀。這樣的轉摺融入瞭詩人創作時的靈感,AI就難以掌握其精髓瞭。同樣,哪怕你之前已經讀瞭不少古詩,當一首不太熟悉的亂序古詩擺在麵前,把這些字拼湊成正確的順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,因為你很難揣測詩人想錶達的情懷。有時並不是喝醉瞭就能有詩仙同款靈感丨圖源:flicker排除這一點,如果不考慮詩句的寓意,就可以讓AI大膽作詩瞭。隻需要先輸入詩的題目或者詩眼,係統就可以先從詞擴充到短句,寫齣第一句,進而完成整首古詩。比如你希望得到一首有關“春色”的古詩,係統會輸齣。《絕句》作者:AI從左往右竪著讀丨圖源:CurrentBiology差點兒意思不過看起來也是那麼迴事。AI程序一共創作瞭150首五言絕句。當然,全是“假絕句”可能也不太靠譜,研究者還混入瞭30首冷門的“真絕句”,這180首古詩就是用於測試的材料。此外,為瞭避免人聲富有感情的吟誦會乾擾人腦對古詩語言本身的判斷,這些古詩會被機器播放,每個字的持續時間以及間隔都一緻。沒有斷句,沒有語調起伏。就像抖音裏經常聽到的那樣。點擊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bhhaSrItz1CwpbsCBrMXJQ聆聽(X.Teng,M.Ma,J.Yang,S.Blohm,Q.Cai,andX.Tian(2020).ConstrainedStructureofAncientChinesePoetryFacilitatesSpeechContentGrouping.Curr.Biol.30.)13名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受試者進入瞭實驗室。他們之前已經有瞭一定的古詩積纍,對絕句有基本的認識。實驗中,每人都會聽到這180首古詩,每首詩播放兩次。在聆聽古詩的全程,研究人員用腦磁圖掃描儀(MEG)全程監測受試者聽覺區域的腦部活動。MEG測試丨圖源:Wiki腦磁圖(Magnetoencephalography,簡稱MEG)是一種高靈敏度的腦功能無創探測技術。大緻原理就是腦內神經元放電時,變化的電流會激發産生微弱的磁場。這個顱外磁場極微弱,大小不及地磁的億分之一。早期的超導磁量子探測器(SQUID)以及近年來飛速發展的原子磁力計,都能敏銳捕捉到這個磁場,實時展現齣腦內神經活動的變化。它的分辨率很高,能定位到特定區域的神經元。算是腦科學傢“讀懂你的心”趁手的工具。MEG原理示意圖,腦內神經元的電流會激發微弱的顱外磁場丨圖源:Wiki再說迴剛纔的實驗,研究人員在腦磁圖的波形圖中驚奇地看到瞭復製粘貼般的巧閤。受試者的顱外磁場振蕩在3個頻率下的信號比較強。研究者從受試者的MEG數據中捕捉到3個頻率的振蕩丨圖源:CurrentBiology最直觀的是紅色的綫,它的節奏與每個字齣現的頻率一緻,代錶大腦對每個字的響應。另外兩條綫可以看做是大腦對詩句的理解。比如,藍色綫的節奏與每句詩齣現的速度一緻,這意味著大腦會自動“斷句”,雖然聽到的詩句並沒有句與句的間隔,但是大腦會分辨齣每句詩到哪裏完結。最妙的是綠色綫,它的變化周期大概是前三句詩,呈先揚後抑的趨勢,到瞭第四句又開始上揚。這個節奏很像文學作品經典的“起承轉閤”結構。或許你自己都沒有察覺,但大腦和古詩之間就是有這樣的默契。它能自動理解古詩的結構以及背後的韻律變化。換句話說,大腦會根據之前的經驗自動理解古詩,當你已經有瞭古詩的基礎知識積纍,就很容易進入古詩規範化的節奏flow瞭。第二次播放時會齣現振蕩提前丨圖源:CurrentBiology還有更神奇的。當同一首古詩被播放第二次時,藍色的綫所對應的振蕩會逐漸提前。也就是神經振蕩加快。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大腦對下一句詩的“預判”——它學會搶答瞭。常言道“熟讀唐詩三百首,不會作詩也會吟”,說的就是這個意思。看吧,該背還是要背的當大腦裏有瞭固有的古詩結構,便會自動套用這個結構去理解韆變萬化的詩句內容。而那些在韻律上十分接近的詩句,哪怕意思有斷層,也可能被大腦預判成相互承接的兩句。於是你把詩背串瞭。神經科學的鼻祖之一EricR.Kandel曾推斷藝術是“可預見的結構碰上瞭不可預見的內容”。這話用來解釋博大精深的古詩正閤適。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古詩的理解是否一緻,也是個更值得深究的問題。所以你都背串過哪些古詩?比如……春風又綠江南岸,一枝紅杏齣牆來。參考資料1.X.Teng,M.Ma,J.Yang,S.Blohm,Q.Cai,andX.Tian(2020).ConstrainedStructureofAncientChinesePoetryFacilitatesSpeechContentGrouping.Curr.Biol.30.2.https://shanghai.nyu.edu/cn/news/using-ancient-chinese-poetry-study-speech-perception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“把科學帶迴傢”。無標注圖片來源網絡。

 

代書貸款 台北二手車 台中二手車 高雄二手車 機車貸款 桃園中壢中古車 桃園iPhone維修 法律諮詢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侯莉萱 的頭像
    侯莉萱

    侯莉萱的部落格

    侯莉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